據新華社北京10月26日電 經李克強總理簽批,國務院日前印發《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的通知》(以下簡稱《通知》,全文見二版),決定于2017年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。
《通知》指出,全國污染源普查是重大的國情調查,是環境保護的基礎性工作。根據《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》規定,開展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,掌握各類污染源的數量、行業和地區分布情況,了解主要污染物產生、排放和處理情況,建立健全重點污染源檔案、污染源信息數據庫和環境統計平臺,對于準確判斷我國當前環境形勢,制定實施有針對性的經濟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政策、規劃,不斷改善環境質量,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,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生態環境短板具有重要意義。
《通知》明確,普查的標準時點為2017年12月31日,時期資料為2017年度資料。普查對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有污染源的單位和個體經營戶。包括:工業污染源,農業污染源,生活污染源,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,移動源及其他產生、排放污染物的設施。普查內容包括普查對象的基本信息、污染物種類和來源、污染物產生和排放情況、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和運行情況等。本次普查的具體范圍和內容,由國務院批準的普查方案確定。
《通知》強調,為加強組織領導,國務院決定成立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,負責領導和協調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。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環境保護部,負責普查的日常工作。領導小組成員單位要按照各自職責協調落實相關工作。本次普查工作經費,按照分級保障原則,由同級財政予以保障。中央財政負擔部分,由相關部門按要求列入部門預算。地方財政負擔部分,由同級地方財政根據工作需要統籌安排。
《通知》要求,污染源普查對象有義務接受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、普查人員依法進行的調查,并如實反映情況,提供有關資料,按照要求填報污染源普查表。任何地方、部門、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遲報、虛報、瞞報和拒報普查數據,不得偽造、篡改普查資料。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,對普查對象的技術和商業秘密,必須履行保密義務。
延伸閱讀
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標準時點為2007年12月31日,時期為2007年度。全國共組織動員57萬人,先后開展了普查前期準備、普查試點、普查監測、宣傳和培訓、清查摸底、普查表格入戶填報、數據錄入、質量控制、數據審核和匯總分析、普查成果發布等工作,共調查工業源、農業源、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四大類普查對象592.56萬個,獲得各類污染源填報基本數據11億個。
一是查實了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。根據普查結果,2007年全國廢水中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為3028.96萬噸(含農業源1324.09萬噸),氨氮172.91萬噸;廢氣中二氧化硫排放總量2320.00萬噸,氮氧化物1797.70萬噸。
二是摸清了污染源的流域、區域和行業特征以及治理情況。淮河、海河、遼河、太湖、滇池、巢湖等水污染防治重點流域接納主要水污染物數量大,造紙、紡織等8個行業化學需氧量、氨氮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3%和73%,電力熱力、非金屬礦物制品等6個行業二氧化硫、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89%和93%,機動車氮氧化物排放量占排放總量的30%。
三是掌握了農業源污染物排放狀況。其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為1324.09萬噸,占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的43.7%。同時,農業源也是總氮、總磷排放的主要來源,其排放量分別占排放總量的57.2%和67.4%。
四是強化了環境保護基礎工作。建立了污染源信息數據庫,將全國592.56萬個普查對象與環境有關的基本數據錄入普查信息數據庫,并編制了統一的編號代碼。